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参加2019中国英语教学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9-11-04浏览次数:428

20191019日—20日,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语教学研究分会主办、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的“2019中国英语教学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此次研讨会主题为“中国特色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创新”,共设5场主旨发言、3场平行论坛、12场专题研讨、12场分组发言、12场小型圆桌会议。我院教师程艳参加了本次会议,和与会同行积极交流学习,受益匪浅。


本届大会主旨发言既包括对外语类专业、大学英语的宏观发展的深入思考,也有外语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前沿探讨。孙有中教授的主旨发言题为“外国语言文学类一流专业培养模式创新路径探索”,比较了发达国家若干著名高校特色的外语专业培养方案,为我国高校外语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供了借鉴。哥伦比亚大学韩照红教授的主旨发言题为“Usage-based Instruction and the Role of Language Mining in L2 Development”。韩教授将基于使用的语言学习理论与系统思维作为理论框架,构建了交际性语言输入中由探索、提炼和使用构成的三叉结构,以帮助语言学习者交际性语言的输出。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查明建的主旨发言题为“英语类专业学生的中国语言文化修养与文化自觉”。查教授指出英语类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不仅是与其他专业复合,也需要与母语教育复合。英语类专业学生首先要具备良好的中国语言文化修养和文化自觉意识,才能更好地发挥专业特长。因此,英语类专业不仅要加强人文学科意识和人文意识,深化英语专业内涵,提高专业品质,更要将学生的中国语言文化能力培养有机地纳入专业教育过程之中。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Richard Young教授的主旨发言题为“Interactional Competence and Second Language Pragmatics”。他阐述了主体间性的形成和话语实践,提出在语用学框架下提升交互能力。扬州大学俞洪亮教授的主旨发言题为“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的大学英语课程新定位”。他认为在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过程中,大学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中,大学英语课程应从传统的技能型课程转变为本科通识教育课程的一部分,其作为立德树人教育的一部分,将进一步推进卓越人才培养。

本届会议专设三场平行论坛,分别就“大学专业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基础英语教学”三大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我院教师听取了华中科技大学许明武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刘泽华教授和华中师范大学闫春梅教授的学术报告。此外,会议期间,12场主题鲜明的专题研讨先后展开。我院教师分别听取了题为“基于产出导向理论体系的语言教学研究”、“续论与英语教学”和“英语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的专题报告,并与参会的学者们一起讨论学习。

在闭幕式上,学会会长孙有中作总结发言,号召外语界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世界公民,并欢迎各位专家学者明年相聚北京,继续探讨我国英语教学。此次会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涉及外语教学中的各类议题。与会的诸位学者积极分享自己在教学当中的所思所感,共同探讨语言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在热烈的交流和讨论中,引发更多的思考,令人受益良多。

                      (/图 程艳    /余荣琦)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