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进外语学科有组织科研”——外国语学院举办第一期“学术沙龙”活动

发布时间:2022-10-28浏览次数:745

10月26日下午,外国语学院在明德楼404会议室举办了第一期“学术沙龙”活动。此次活动由学院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召集,活动的主题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外语学科有组织科研”。学院院长余荣琦、党委副书记李磊、副院长余鹏出席活动,各科研中心负责人、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全体成员以及部分青年教师代表参加了此次学术沙龙活动。活动主要包括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科研平台工作计划汇报、科研项目选题汇报、点评与交流、活动总结等五项议程。本次学术沙龙活动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余鹏主持。

首先,李磊带领大家集体学习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他指出,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要紧密结合学院当前实际,重点做好学科专业建设、日常教学管理等工作。

接下来,数字人文与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负责人慕媛媛博士、环巢湖英语基础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戴瑞教授、符号学理论与应用研究中心负责人徐结平博士、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余鹏博士分别介绍了各中心的科研工作计划以及近期“学术沙龙”活动的主题与安排。

在科研项目选题汇报与点评阶段,陈婉柔、高洁和李吟三位教师分别就各自的科研项目选题和项目书撰写进行了汇报。陈婉柔汇报的选题是:“基于联想实验的大学生安徽省传统文化价值认同与接受研究”。她认为,民族精神和价值观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反映在民族语言意识之中,因此想要研究安徽省传统文化的核心,可运用语言意识理论及方法研究、描写,进而阐释、解构安徽省传统文化的精神及价值观。高洁汇报的选题是:“疫情背景下政务媒体多模态话语分析”。她从疫情背景下人们所关注的政务平台入手,利用多模态理论分析和研究各大政务平台发布的信息。李吟结合项目申报以及现有研究,分享了对海外华人文学中身份问题研究的思考。面对长期以来的西方思维模式,当下的后殖民研究更应坚持中国立场,以比较的视角,理解判断作家的中华文化书写,识别作家身份建构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联,从而真正讲述好中国故事。

随后,谷峰对三位教师的选题进行了一一点评。他指出科研项目申报时标题至关重要,要包含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且简洁精炼。撰写申报书时,可以添加一个题解,解释和说明选题缘由。要关注国家或者省级的政策性指导性文件,对接相关的指南。此外,在撰写国内外文献的时候,要细分主题,梳理好参考文献以及研究现状,注重述评结合。研究内容撰写时要切入主题,不要拐弯抹角,本末倒置。对于研究问题,谷峰表示课题拟解决的问题是重点,要把内容凝练成问题,撰写时结合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方法需要注意适当,不宜过多。徐结平和余鹏也分别对三位教师的汇报进行了点评。他们认为,外语学科的科研项目选题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仔细研读项目申报指南,做好题解,选题要围绕主旋律、弘扬正能量。随后与会人员同汇报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余荣琦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学院高度重视“学术沙龙”活动的谋划与组织,希望通过“学术沙龙”活动推动科研团队建设,促进科研成果产出。他要求各中心负责人要通过组织“学术沙龙”活动,引导全体教师学习好、宣传好、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要学在实处、谋在实处,更要落在实处、干在实处。以“学术沙龙”活动为抓手,推动学院有组织科研活动的实施,帮助青年教师成长,浓厚学院的科研氛围,产出更多高层次、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文/张丹  图/李成飞  审/余荣琦)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