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下午,外国语学院在博学楼412智慧教室开展了第二期“学术沙龙”活动。此次活动由学院“环巢湖英语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组织,利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共同探讨“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方法”。活动由副院长余鹏主持,研究中心的全体人员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中心工作计划汇报,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方法之问卷调查设计讲座与研究项目的汇报等三项议程。
首先,研究中心负责人戴瑞汇报了本学期的科研工作计划,详细讲解了外语教学中问卷调查的设计原则和注意事项、问卷调查的设计过程、问卷调查的结构和问卷调查的实施过程。随后,童慧敏、何后蒋、汪袁圆和徐海容四位教师分别汇报了他们最新的研究课题,余鹏、戴瑞和王钢进行点评,与会教师进行了讨论交流。
童慧敏分享了她在参与文秋芳教授的POA教师共同体项目中的学习心得,并展示了关于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英语视听说课程输入促成活动研究。该项目主要研究视听说课程中听力输入和阅读输入之间的关系、口头或笔头产出活动促成作用中渐进性原则的体现渠道和听力输入促成活动中协同性的实现渠道。
何后蒋介绍了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路径研究。他认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现在大学英语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融入大学英语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和语言传播能力。何后蒋还展示了他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课程实践。王钢首先肯定了何后蒋的教研热情和选题的立意,同时也指出研究主题略显宽泛,需要组建好团队,共同开展研究。戴瑞建议,可以通过“大主题,小切口”的方式,找到小点展开研究。
汪袁圆汇报的主题是“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晚清民国时期译介活动中的西学翻译”,以晚晴民国时期的两个时期:洋务运动时期和五四运动时期为切口,探究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不同时期翻译主体、翻译策略、翻译文本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分享结束后,王钢对项目选题给予肯定,认为生态翻译学是一个还在发展和壮大的新兴领域,符合当今跨学科、跨方向的学术热点。余鹏结合自己的翻译研究实践指出,基础研究需要积累和积淀,可以从应用研究领域开始。此外,当前晚清民国时期的西学翻译在学界开展研究较少,选题的研究价值需要再进行探讨。
徐海容分享了她撰写的论文“移动情境中大学生二语动机作用的研究”。这篇文章主要探讨在移动教学平台上,大学生二语动机自我对其动机行为的影响。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探究二语动机自我理论中的三因素在移动情境中对学生动机行为的影响以及与线下情境的区别。王钢肯定了该研究的价值,并指出该研究中日记研究较为主观,并建议可以邀请其他教师共同标注语料并使用一些语料标注软件。
最后,余鹏在总结中指出,学术沙龙活动的举办,为活跃学术氛围,帮助青年教师成长提供了平台。外国语学院将继续利用校内校外学术资源,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营造了开放、合作、包容的多元化学术环境,为各个研究领域的教师提供深入讨论、互相启迪、思路拓展的学术交流平台。
(文/徐海容 图/汪袁圆、徐海容 审/余荣琦)